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带着“问题意识”写新闻

[复制链接]

3

主题

7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7-29 14: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华文融媒云公众号,解锁更多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华文融媒云公众号
原创作者:姚赣南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我,优秀新闻稿与普通新闻稿的显著差别之一,就是看这篇稿件有没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中能对新闻事实不断地发问,写出的稿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抓问题报道是取胜的重要手段
在采访中,优秀的记者总会问自己:写的这条新闻与别人有何不同之处?有哪些引人关注的地方?为什么会引人关注?这条新闻有什么社会意义?
当记者有了这样的意识,写起来就能去挖掘更多的材料,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稿件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湖北日报》2016年6月2日刊登的消息《4亿元科研“替代经费”无奈沉睡》,获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条消息就是一篇带着“问题意识”的稿件。记者在采访中认识到,抓问题报道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抓问题的报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编辑部的重视。
当记者发现了科研经费无奈沉睡这一新闻线索后,便先后奔赴十多所高校进行采访,详细了解科研“替代经费”使用情况。记者了解到,湖北省在2015年出台了一项科研经费办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一年下来,这项好政策却没有落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政策为何不能落地?教师们有何担心?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写出了这篇报道。报道刊发后,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湖北省委领导和财政、审计部门的关注。后来,湖北省有关部门还出台了相应文件,以助推科研经费“松绑”。
由此可以看出,带着“问题意识”写出来的稿件,是具有影响力的稿件,是对工作有促进作用的稿件。
典型要抓得准,问题要抓得深
在当前,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常说的新闻发现实质上就是问题发现,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记者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介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文山会海”是政务工作中的老问题。乡镇政府的“应酬政治”长期存在,会议多,文件多,汇报多,而落实得少。2004年8月1日新华社从成都发出的一条消息《四川彭山县乡镇干部一年到县开会375次》,说出了干部堕入“会海”的客观事实,说出了基层干部怕开会又不得不开会的事实。
文中说:“乡镇干部对此普遍反感,认为会议过多过滥,既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易滋生飘浮的工作作风。有的乡镇干部编了顺口溜: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说了白说。”
此文抓典型抓得准,抓典型问题抓得深,导向正确,与中央要求的精简会议的精神一致。此文发表后获好评,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文字消息类三等奖。
“问题意识”是记者基本素质
“问题意识”是优秀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素质来源于对中央政策和时政大局的了解,对民情的体察,对热点难点的重视,对群众呼声的关切,这一切,都是一名务实的记者应当努力把握的。
人民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十分注意抓问题,抓矛盾,抓难点。在发表的通讯《追问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中,记者连连发出以下这些问题:为何废水泄漏9天后才公布信息?污染造成的后果到底有多大?污水毒性到底有多大?已有多次造成严重污染记录,为何仍然造成这样的恶性事件?由于记者的不断追问和媒体的有力监督,促使有关企业最终承认错误,向公众道歉。
在《人民日报》上,有对假酒案的追问与分析,有对矿难的责问与调查,有对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行为的揭露,这一切,都是因为记者有了“问题意识”而产生的报道。这些报道,有舆论监督作用,发出警世的语言,提供治疾的良方,是新闻报道中闪耀着正义光芒的篇章。
记者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带来创新意识,就能写出独家新闻。当记者时时关注实际工作和群众关注的问题,就会去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供决策部门参考,对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0 22:45 , Processed in 0.054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