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我要吐槽这种“伪装成新闻的视频”!实在忍不住了!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2-10 18: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想吐槽的是近两年愈演愈烈的一种“伪装成新闻的视频”。
它无孔不入,“侵入”我的视频软件的【首页】或【随机推荐】中。
它是一种有点奇怪,你又不能马上说出它到底哪里奇怪的视频。
这种奇怪的感觉我不愿一人独享,所以保存了几个视频,做了个合辑,也给大家感受一下哈哈哈哈哈!



https://www.zhihu.com/video/1571884486840504320

好了,视频合辑看完了,我要开始吐槽了。

01.吐吐吐槽


  • 行驶中的婚车在高速应急车道上互换手捧花!(宁已违法)
  • 男生二战考研用魔芋爽作书签!(零食摆放比笔记精致多了)
  • 爸爸用玩具弓箭帮8岁孩子拔牙(形式主义害人啊)
  • 男子向锦鲤许愿,锦鲤1秒弹开(有没有一种可能鱼在认为他丢石头?)
  • 七旬母亲用钢丝球洗车,儿子拍视频不阻止(有种别去补漆)
  • 妈妈和女儿趁爸爸酒醉,用水彩笔涂鸦爸爸全身,爸爸醒后特别开心(重新定义《特别开心》)
这些行为,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让我们一起开始集中吐槽!
槽点一:能否采用稍微变通一点的“受访话术”?
可能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或者又是想造成现场采访的感觉,这些“伪装成新闻的视频”都会配“当事人采访”的音频,但是细细一品,你就能发现这个当事人的“受访话术”几乎是一套说辞。
我甚至还能整理出一个模板:
可能就是XXXXX吧
当时觉得有趣就拍下来了
结果他就......没想到就火了
(视频内容本身就尬得抠jio了,宁的配音能不能用心些啊!)

槽点二:能否尊重起码的规则和正常的逻辑?
这些视频为了达到猎奇的效果,往往枉顾了现实中的规则、逻辑,甚至有一丢丢侮辱观众的智商。
举个栗子:


两台婚车同行接亲,本是好事,但交换手捧花能不能在服务区停车后交换呢?
行驶中车辆占据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并且低速行驶中开窗探头传递物品。是几个意思?
交警叔叔表示是这么2个意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非紧急情况下在应急车道行驶,均罚款200元,记6分;行驶速度低于规定最低速度时速20%以上的,罚款200元,记3分。
再举个栗子:


咱都是背过书的人,谁能告诉我将魔芋爽、咖啡、鸡爪、每隔几页页放一袋是什么书签法?
书签的作用就是为了记录阅读/背诵进度用的,难道这个男生同时产生了4个阅读/背诵进度嘛?平行宇宙啊!
还有,魔芋爽和鸡爪这种开袋即食的我尚能理解,但是速溶咖啡就…… 这还得准备杯子、搅拌勺、热水… 我不理解。
最后,男生的零食摆放比书本上的笔记精致多了鸭,心思要多放在学习上哦!
槽点三:能否别摆拍?
属于是没有“新闻”,创造“新闻”,也要上。为了表现出戏剧感,这些视频有时候会采用“摆拍”的形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571884777548009472
注意看,视频开头的女生嬉皮笑脸地说“赶紧录”,摆拍坐实。(诶,我为啥要用“注意看”这种营销号经典开头)
场外吐槽(本场最佳):“通知联合国了没,这么大的事”
这些如疯草般扩散的视频,也不是没有引起一些观众的委婉抵制,在其中我发现有一条槽点非常独到,堪称本场最佳!



02.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视频?

在分析“为什么”之前,我尝试用偏书面化的语言来定义这种“伪装成新闻的视频”:一种用手机拍摄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的新闻号,经过新闻号筛选、回访并采集录音、加工并进行发布的UGC视频。视频内容一般是略带猎奇风格的鸡毛蒜皮小事,视频的形式是纪录片或伪纪录片(有摆拍可能),视频的编排一般是夹杂在常规新闻短视频的前后。
细细想来,这种视频的泛滥,应该有这么几个可能:
首先,“制造新闻”(Making the News)本身不是什么新概念,在新闻、公关、传媒等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它的大意是:传媒、公关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引起公众兴趣的工作,从而促成新闻事实的发生。这种视频泛滥的现象多少是“制造新闻”的另一种形态。
其次,视频新闻号属于网络媒体,原则上只有登载权和转载权,而没有采访权;而网络媒体又需要大量的视频内容来填补发布窗口,为了平衡这对矛盾,就有了大规模征稿/有偿收集UGC的动作。
第三,平台严打虚假社会新闻,做“鸡毛蒜皮”小事的新闻不会触碰红线。前几年,诸如“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男子拉起男童拯救两个家庭”“夫妻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多条摆拍的视频假新闻通过网络传播,流量不低,有害影响不小。于是平台对这种摆拍社会新闻视频,重拳出击,根据《抖音网络社区自律公约》对相关视频创作者执行“永封”套餐。创作者发现还是“鸡毛蒜皮”更安全。
最后,还是流量和利益在作祟。抖音平台上比较大的新闻号发这种视频,单条获赞一般在5位数到6位数,播放次数恐怕还要在再翻个几番,这无疑是巨大的流量。从投稿人角度看,视频被采纳后,可以获得一笔几十块至上千块不等的“买断”稿费,可以获得还算可观的经济收入。新闻号与投稿人完成了“共谋”,各取所需。

03.探索探索这种视频背后的生财之道

为了探索新闻号与投稿人“共谋”背后的生财之道,作者怀着好奇的心态,“走访”了传说中那个“四处观察就是不观察自己”的新闻号。
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做到这几步,实现人生中第一次流量变现不是梦!
第一步:找到投稿通道,了解“如何投稿”。








第二步:发现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或者摆拍一个你觉得“有趣”的视频并投稿。在心理默默祈祷“选我选我选我”。


第三步:当新闻号工作人员联系你的时候,用好前文总结的话术模板来回答。注意“觉得有趣就拍下来”和“没想到火了”一定要说。


第四步:坐等新闻号在结算周期(1个月)到的时候转账给你“稿费”。播放量越高,“稿费”越高,当然,改编权也完全交给新闻号了。




好啦,如果你走完以上四步,那么,恭喜你,流量变现成功!

04.该如何评价这种“伪装成新闻的视频”?

首先,无可厚非。
如果你问要不要用上新传考研经典答题“对策四件套”(政府、平台、媒体、用户)?那答案自然是不用。
因为绝大部分此类视频还是不违法、不违反道德、不违反平台规定的(那个高速公路传递手捧花的除外啊),所以不必对其进行“上纲上线”的批评、挞伐。存在就有一定道理,是一种“使用与满足”的现实体现。
其次,该吐槽还是要吐槽。
为啥?
很简单啊,这种视频让新闻号获得了流量,让投稿人获得了金钱。而作为用户,被这种质量不太高的内容“侵门踏户”“塞满眼球”,获得了什么?获得了时间的浪费,获得了手机流量的损失,获得了某种避之不及的“刻奇”(刻奇,德语:Kitsch,是一种被视为次等、媚俗的视觉艺术形式)。
这就不合理,不平衡嘛!所以你们赚了眼球和经济利益,我吐吐槽还不行?该吐槽就是要吐槽!
当然,如果这些视频的内容没有用来谋取流量和金钱,仅仅自娱自乐的话,我保证一个P都不会放(狗头)。
最后,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当低质量的视频广泛传播、扩散并且能吸取流量并变现,试想还会有多少人坚持苦心产出高质量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走访成就高水准的新闻,真实地展示自己拍出鲜活的Vlog?这就是典型内容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警惕、理性看待这个现象。对于那些低质量的视频内容,用自己的手指操作来进行投票:马上划走,不要点赞,不要评论,不要转发。让低质量内容退 退 退 。
最后的最后,放一个彩蛋视频,内容是B站一个UP主专门拍了一个类似视频“嘲讽”这种“伪装成新闻的视频”。反正我是被莫名戳中笑点哈哈哈哈哈。


https://www.zhihu.com/video/1571885258391429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1 14:17 , Processed in 0.0586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