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婚姻史(四)对偶婚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4 18: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距今大约5500年至5万年,我们老祖宗晚期智人在生物演化上已经固定下来了,那时的人放到现代社会里,只要穿着一样,你几乎分辨不出来。
但我们老祖宗的婚姻形态演化并没有停下来,又有了新的变化。
原来是一群男子,晚上一起浩浩荡荡地到外氏族的女子住处,找任意一个女性过一夜后,早上大家再一起回到本氏族劳作。
群体行动、配偶随机、夜出昼归,是这种族外群婚形态的三大特征。
但到了对偶婚阶段,这三个特征都变了:
◆ 不再是一帮男子群体行动了,而是个人行为;
◆ 配偶不随机了,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固定是某个女子;
◆ 不再夜出昼归了(搞得跟做贼似的,哈哈),而是跟女方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作为外姓人,在女方氏族劳作。
这种对偶婚,跟现代婚姻一样虽然都是个体婚,但还是有很大不同。
一是,这种个体婚姻关系结合简单;二是,双方也不独占对方,同居前没有贞操观念,同居后也不排除对方与其他异性保持情人关系;三是,解除容易。
像直到现代社会,我国南方某些瑶族还保留着对偶婚的婚俗。
男女结婚偶居后,只是保留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情夫情妇,会有正夫有副妻,正妻有副夫的现象。
有时夜幕降临,妻子的情夫通过“点火把”来到家后,丈夫会热情款待;随后丈夫也到别的寨子中去会自己的情妇,而义务般地把自己的妻子让给情夫。
这种婚姻下,男女终于平等了(群婚制度下,一直以女方为主),但子女依然属于母亲,所以世系还是以母系为主线计算。
人类之所以由群婚发展到对偶婚,核心也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1)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相较于旧石器时候,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社会形态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生产工具上,人类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摸索出磨制石器的新技术,刀、镖、箭等更进步的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狩猎效率大为提高,渔猎经济有了长足进步。
制陶业、纺织业、皮革加工和缝纫技术也有进步,原始手工业及副业开始出现。
随着妇女采集活动经验的积累,在西亚一些地区,采集目标逐渐集中于大麦、小麦等野生禾稼,冬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生活资料开始有了一些剩余,甚至可以挤出一些粮食来蓄养生畜,狗、猪、羊等被逐渐驯养为家畜。
在河、谷、台、地等水源便利之处,逐渐形成村落,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个人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个体意识也随之逐渐增强。
这种情况反映到婚姻方面,具有个体性质的对偶婚,逐渐取代了以集体走访为主的族外群婚。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活动中,依然是女性起着主导作用。
因为无论是原始农业、家畜饲养、纺织和缝纫,还是古老的采集活动,都是女子负责,这些活动与男子的渔猎生产活动比较起来,领域宽广,而且既稳定又重要。
所以,对偶婚仍旧是男子嫁给女子,到女方家居住。
男子不再是夜来昼归,而是稳定居住在女方家,以婚姻名义加入了女方氏族,从事劳作,父子、父女的亲属关系开始出现。
所有的家庭财产和子女都属于女方,解除婚姻关系后,男方只能带走个人的劳动工具(比如自己的弓箭、刀之类的)
2)生产的组织形式上,女子开始拒绝群婚
女子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崇高的社会地位,也给她们带来了比男性更多的事务。
生产力发展后,她们除了古老的采集活动,又多了农业、家畜饲养、纺织、缝纫以及制陶等等繁多的生产活动。
而女子本氏族的兄弟们,白天在本氏族劳作完成后,晚上也跑到外氏族去见婚姻对象了,晚出早归,各种事务上也帮不了姊妹们多少忙。
女子的繁重劳动与传统的族外群婚发生矛盾后,就产生稳定婚姻的要求了,特别是步入中年的女子,这种需求更强烈,因为她们相较年轻女子承担的氏族事务、照顾子女的事务更多。
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中年男女也更乐于采取便于双方照顾的婚姻形式。由于中年人在氏族里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做法就会影响到氏族年轻一辈。
因此,在以上种种因素影响下,一段时期内固定婚姻关系的对偶婚,就取代了族外群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1 06:28 , Processed in 0.0521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