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负债61万亿!很多城市要扛不住了!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2-10 14: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方债务过高这一严峻的的问题,上层发声了。
2023年1月7日晚上,新华社播发对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采访,报道传递了重要的政策信号(下图):


访谈中关于“地方债务”,有如下重要表述:
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也就是说,对于“地方债务”有两大处理重点:
1、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就是把隐藏的挖出来、放在台面上;

2、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众所周知,地方债是当今中国经济中最大的灰犀牛。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过重,地方债务不透明,是重要的原因。



1
最近很多事集中爆发了出来。
先说最近的一件事,这就是零下26度,停止供暖。



这可是-26℃,很多人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零下26的空气呼吸起来是什么样子。
那是一种如同小刀划鼻子的刺痛感,耳朵会生冻疮、手会生冻疮、脸会生冻疮,只要你有任何部位敢暴露在空气中,都能给你冻得又红又肿,先痒后痛。
而鹤岗还是在东北的北部,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是在这样的气温下度过的。
结果,你说你要给我停止供暖,你这是不闹吗?
但是,这是真的,因为供暖公司真的赔不起了。在公告函里,原话是这样说的:
公司去年赔了七八百万,现在实在无钱可赔,再继续供热了。
你说,这是民生问题,应该会有财政补贴的呀。
但是对不起,鹤岗在去年已经宣布破产了,
破产是因为鹤岗背负着130 余亿元的债务,债务额足有地方税收收入的10倍。
财政早已不堪重负垮掉了,连公务员都开始大量缩编,怎么会有钱补贴。
所以各部门对于这个问题,只能相互扯皮、推诿,打太极。
越是窘迫之时,越是人性暴露的时刻。
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在市场的下行时刻,无一不是百事皆哀。那些平时能藏着掖着的,忽然之间都暴露在阳光之下了,就像结痂的腐肉被血淋淋的撕开。
很不幸,如今又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了!
而鹤岗只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几十上百个已经陷入财政困局的中小城市,在危局之下的夸张和匪夷所思。
在2023年,这些事情将不断袭来!

2
事实是,很多个中小城市,已经不堪重负。
12月21日,兰州建设子公司1亿元非标违约的新闻甚喧尘上,这已是11月第一次展期之后的第二次违约。



这就是省会城市的债务情况,不过1亿元,但是却只能二次违约。
这让我们想到,所有边远的省会城市,其实情到底是怎么样的?
尽管和中小城市相比,省会城市的优势是可截留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多,政府的级别公信力也更高、借钱更好借,但其背后,则是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更大,欠债也更多。
更夸张的是这两天被炒得很火的遵义道桥债务重组。
2022年12月30日,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发布公告,156亿银行贷款宣布重组,展期20年,前10年只还息不付本金。



地方城投债务困局早已众人皆知,但是地方对于债务的处理方式,则再一次刷新了三观,也拉低了地方的底线。
之前,城投债的还款模式是借旧换新,在2022年,有85%的新增城投债是用来归还旧有债务。
但是,遵义的模式则直接拉低了地方的底线,将债务直接转化为了永续债。
没钱还本,那就永远贷下去,只给利息,不给本金。
银行愿意承受这一切吗?
自然不愿意,傻子才愿意呢!
但是银行有办法吗?
没有。
那好,就这样干吧!
问题在于,这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学习标杆。
毕竟,兰州代表的是省会城市,遵义代表的是中小型城市。
而兰州+遵义的背后,则是早已不堪重负的城市债务大山。

3
最近几年,是地方城投债债务迅速狂飙的时期。



2021年一年,地方城投债有息负债就增加了5.8万亿。
至此,地方城投有息负债总额达到了56万亿。
2022年,城投债新增额度大约在5万亿,合计有息负债总额大约在61万亿。
而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平台之一,城投完全就是在为地方政府托底。
所以,在城投债务狂飙的背后,则是地方财政的不断下行,以至于捉襟见肘的日趋艰难。
2022 年前10个月,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加在一起,全国 31个省份的财政收支缺口为 11.7万亿元,占 GDP 的 13.4%。
这是2013 年政府首次发布这些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本来,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途径只有两条路:税收和卖地。
2021年,卖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41.47%。这是绝对的支柱型收入。
但是,这一项收入在过去的两年已经彻底拉胯了。
开发商不愿意买地,城投只能出来托底,城投托底,等于是政府借债,买政府卖的地。
这是一场最众所周知的秘事。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一切如常运转。
用负债换取秩序的如常。

4
最终,地方财政要自救,似乎只有三条路可走:
增加税收;增加卖地;宣布破产。
但目前来看,2023年如果经济能反弹,也许税收是会好一些的,但这只对东南沿海城市有用;大量的北方和西方城市已经并无多少收税增量。
增加卖地,这也并不靠谱。因为对于很多中小城市来说,还有很多在2016到2018年棚改货币化时候的土地库存没有消化完,大量卖地已是绝无可能。
并且城投托底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财政部在2022年11月已经发文,严禁地方通过城投托底拿地的方式新增地方债务。
结果12月,城投债取消了6成,环比增速下降超过30%。



这意味着,只能靠市场化的房地产企业拿地了。
而中小城市,正是目前房企最想逃离的城市。
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大部分中小城市,在高昂的地方债压力之下,只能是财政重整。
通俗点就是鹤岗化,就是破产。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将迎来史上最大的城投债还款高峰。




今年和明年两年,将有接近9万亿城投债到期,毋庸置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重担。
不久前,财新报道,为什么一线城市不会放开限购政策?
住建部的回答是,害怕一线城市放开,资金会迅速逃离二三线城市,从而加速这些城市的崩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2 07:10 , Processed in 0.0529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