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普心背诵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2 16: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简述情绪的成分和功能
1.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的关系。包含三个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情绪成分含义
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的自我感受。一般采用自我报告法,是最主要的成分。
外部表现就是表情,包括语调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如眉飞色舞
生理唤醒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组织信号,伺机而动
组织功能情绪对其它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
信号功能也叫社会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表情实现。如微笑表示赞赏、点头表示默认。
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遇到危险时呼救。
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积极良好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消极不良的情绪会降低人们的活动效率。如适度焦虑能提高考试成绩,遇到危险感到害怕选择逃跑。
(二)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简述情绪状态及其种类
1.定义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根据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外部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状态种类内容
心境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积极的心境,提高活动效率,有益健康;消极的心境,降低活动效率,有损健康。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历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并可能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具有超压性、超负荷性。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一系列生物性反应,这些变化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汉斯将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①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防御。
  ②阻抗阶段是指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的突变。
  ③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持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要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自身的防御力量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应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三、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前边下海网皮皮的新人
前额皮层(PFC)左侧前额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感有关
  右侧前额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绪有关
边缘系统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且与情绪、学习、本能等密切相关。海马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丘脑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存在“快乐中枢”:老鼠会自我刺激下丘脑背部来追求快乐,直到筋疲力尽、昏昏欲睡为止。研究表明,下丘脑有支配恐惧和愤怒的中枢。(快乐中枢、痛苦中枢、恐惧中枢,愤怒中枢。题干只说恐惧中枢,则选杏仁核)
海马
  前部扣带回
海马,情绪调节,海马受损,可能在不适当的背景中表现出情绪行为;
  前部扣带回,情绪反应(扣带回前下部,情绪加工;
  扣带回后上部,认知功能)
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的一般性兴奋,具有唤醒功能,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靠近下丘脑的部位能够接受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信号,向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向下发放各种情绪外部表现。
皮皮大脑皮层产生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产生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新人杏仁核恐惧反应的中枢,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有重要作用,能对危险进行识别。正性反应(热恋)、负性反应(战斗,逃跑)
  (杏仁有毒,恐惧;新人结婚了,但不是你,消极)
  注:带状前回,适应环境的变化(安全感)
四、情绪理论

(一)早期理论






六、情绪的调节理论

(一)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不仅包括调节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情绪调节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如愤怒时克制;悲伤时换换环境;取得好成绩不能表现太高兴,防止伤害他人
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的调节。高度唤醒对认知有破坏瓦解作用,如狂怒会使人失去理智
情绪成分的调节不仅包括调节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
情绪调节:正、负性情绪调节,有意识、无意识调节、情境依赖性
(二)情绪调节的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情境选择策略,选有利、避不利的情境
控制和修正策略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实现调节
注意转换策略分心,专注
认知重评策略改变对情绪事件的认知
表达抑制策略抑制即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对个体有不良影响
合理表达策略采用恰当的表情是情绪调节最为关键的策略
(三)简述情绪调节理论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情绪发生前的调节称为原因调节,情绪发生后的调节称为反应调节。
1.原因调节
原因调节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即情境选择(趋近或避开、经常或首先采用),情境修正(根据问题特点控制情境),注意转换(转移注意),认知改变(改变解释、用来减低或增大情绪反应或改变情绪性质)
①情境选择: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避免或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
②情境修正: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如将两个发生争吵的人分开,使他们冷静下来,减少消极情绪。
③注意转换: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包括将注意努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④认知改变:改变对所处情境的评价来调整它的情绪意义,可以通过改变看待情境的方式、或者改变自己的接受能力来应对情境的需要。
2.反应调整
情绪被引发后,对各种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表情、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有表达抑制、体验抑制以及停止回想引发情绪的事件。
(四)简述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就是,A + B = C。其中A =实际事件,B =我们对事件的信念或想法(自我谈话),C =后果或我们的感受。
基于该理论,艾利斯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或称认知行为疗法。
<hr/>马林笔记中如果有写不明白的知识点,
欢迎评论私聊,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0 21:20 , Processed in 0.0519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