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一、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相辅相成
(一)定义
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二、舆论引导
(一)重视舆论引导的原因
1.中国已进入以多元利益为基础的多元社会,各阶级矛盾凸显,舆论多元复杂, 这已成为常态
2.互联网带来全新挑战: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权力层和新闻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 存在着舆论主导权、话语权的博弈。
3.国外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活动从未停止,存在着舆论失控的危险。“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1)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2)基本原则:公开信息、揭示真相;
(3)基本态度: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
(4)基本方法: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
二、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机关、官员的错误决策、腐败行为、不良之风以及不当言论的揭露、批评,同时也对有碍公德的社会行为的揭露、批评。
我国监督制度体系包括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四者缺一不可。
(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 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 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三)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即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2)我国新闻媒介的公开揭露、批评的特点。
1.权威性 2.典型性 3.紧迫性 4.重视社会效果
(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力;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 织的支持和帮助;
(6)谨防媒体审判。
四、舆论新格局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表达的垄断权,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形成“两个舆论场”的新格局。
(一)不同平台上网络舆论的特点
1.博客(2000 年-2007 年) 2.微博 3.多元化平台
(二)舆情新格局的认识
(1)新老媒体形成的舆情新格局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尤其是推动民主政 治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反腐防腐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2)网络舆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代表民意,但并不必然代表民 意。民意也并非天热代表正确。
(3)网络舆论不仅仅是网民意愿的自发表达,还成为各方意志、各方利益的博 弈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