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从《诗经.卫风》中看周代女人的婚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7-5 19: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诗经·卫风》中看周代女人的婚姻               
在那个男权时代,女人地位十分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
《诗经·卫风》中描绘了卫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如翠竹般的高洁公子;有在山涧结庐独居的自得其乐的隐士;也有深深思念着远行出征的丈夫的妻子。
今天我想写一写,《诗经·卫风》中那些的女性,她们美丽、勤劳、勇敢,希望反抗剥削,反抗压迫,反抗不平等,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极其低下,生活极其不易,她们必须依赖男子才能生存。
未学习诗歌《氓》时,我“浅显且刻板”的印象中,以为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女子都是温良顺从的,纵使丈夫有那些背叛自己的行为,身为人妻的女子仍要恪守所谓的妇道,对此无可奈何。
但是《氓》不一样,一位热情善良、温柔勤劳的姑娘,在婚变被弃之后的竟然会有这样的反思与决绝。诗歌开头写到“氓之蚩蚩,报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位男子从开始就是有目的地接近姑娘,在当时那个看重女子名节的年代,这位男子却不顾姑娘名节,偷偷献殷勤来获得姑娘的芳心。单纯的姑娘被男子的花言巧语打动了,坠入爱河。男子想私定婚期无果,立即翻脸,“非我愆期,子无良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礼》中就有了媒氏的记载,这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婚嫁制度所遵循的一种准则。在那个时代无媒无聘,私自婚配会被人笑话轻视。姑娘遵循礼数,劝说心上人遵守乡俗,而男子不但不替自己的心爱的姑娘打算,竟暴躁发怒。姑娘这时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也许会脑补心上人的生气只是想早点娶她回家,婚变之后才想起男子当时的行为明显对她表现得轻薄和不尊重。但此时,姑娘已然坠入爱河,只想时时和爱人一起,见不到“泣涕涟涟”,见到了就“载笑载言”。姑娘天真、诚挚、对情人一片深情,想象自己的爱情一定“海枯石烂”不变心,带着嫁妆,迫不及待嫁给自己的“梦中情人”,走向自以为的幸福美满的婚姻。
美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美好的结局。桑叶从新鲜润泽到“其黄而陨”,和姑娘从青春貌美被惦记到年老色衰遭抛弃的经历如出一辙。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婚后女子勤劳持家,起早贪黑,重情专一。多年的辛劳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温情与理解,回报她的是男子的“至于暴矣”。“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被赶回娘家的女子,一路泪水打湿了衣裳。被休回娘家的女人是整个家族的耻辱,当然得不到家人的同情与安慰,而是族人、兄弟们的讥笑。回首往事,姑娘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对自己当初不顾一切的沉迷爱情后悔万分。
在古代,不只是普通人家的姑娘没有地位,哪怕是王公贵族家的女儿也难逃这种凄惨的命运,甚至比她们的遭遇更加可悲。诗经《硕人》中的庄姜夫人可谓是中国古诗文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诗云:“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形侯之姨,谭公维私”。翻译过来:她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妻子,齐国太子的小妹,邢侯与谭公的妻妹,身份不可谓不高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光是这些描写,都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以致清人姚际恒由衷感叹:“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到处都有她的影子,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        这么一位美丽高贵的女子,因为丈夫不喜,一生无子,郁郁寡欢。虽有才有貌有出身,但丈夫不爱,庄姜却也无可奈何。卫庄公和庄姜是政治联姻,青春年少的庄姜未到卫国时,对自己未来的夫君和婚后生活,想来也会有许多美好的幻想。
幻想很快被打破,她乘坐的婚车到了卫国城郊,卫庄公却拿朝政当借口,迟迟不愿来迎接,“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庄公真的如此勤政吗?以至于无暇自己的新婚大礼吗?《毛诗序》有言“庄公惑于嬖妾”,“嬖”是个受庄公宠爱的女人,这个女人在庄公娶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多半因为嬖妾地位低下。卫庄公对嬖妾的情深爱浓,庄姜再美丽又能如何?
迫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苛求,国家政治联姻的需要,不得不默默忍受一切,藏起自己的悲伤,努力做好国君身后的最佳陪衬,尽全力做全国女人的典范。不知道那无数个漫漫长夜里,庄姜是责怪过上天的不公?还是她抱怨自己命运多舛?也许会看看身边还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甚至不如自己而默默接受。家世深厚的庄姜的婚后生活尚且如此,普通人家的女子生活会有多么不易,我们不难想象了。
《卫风·竹竿》中有另外一个女子,远嫁他乡,思家而不得归。“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她想象在家做姑娘时和伙伴一起在淇水钓鱼游玩是多么欢快,只可惜再也回不去。“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回忆起离别父母兄弟的情景,让她神伤。眼下已嫁作人妇,家乡亲人都无法相见。也许遥远的路途并不能阻隔姑娘回家的脚步,孟子曾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送往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女子从小在男权社会中长大,受到以父为天,以夫为天思想荼毒,依附男人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多次梦回故乡,思乡之情愈来愈强烈,出嫁女不被休不能归家的思想,才是罪魁祸首。
世道对于男女的要求不同,作为女子有太多的不易。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八十年代,仍有很多婚姻不幸的女人,不去想解除这段糟糕的婚姻,而选择了寻短见。曾经听到有个奶奶说每到麦收后,都会有一茬儿媳妇寻短见,原因主要是:农村多有出嫁女麦收后走娘家的习俗,回到娘家,见了当姑娘时的小姐妹,在一起说起自己的丈夫婆婆,这个说婆婆的刁难,那个说丈夫的虐待,无论说者还是听者,都泪水连连。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才能到头,觉得活着太难熬,死都会比自己的日子要好很多。又不能死在娘家,给娘家抹黑,走完亲戚回到婆家就寻了短见。几千年来,女子地位一直如此,在家从父从兄,出嫁从夫从子。结婚就是一场豪赌,赌丈夫的人品修养,赌婆家人的道德良心,一旦丈夫道德素质低,婆家人丧失良知,连回娘家也遭哥嫂嫌弃。男子流连于烟花场地,纳三妻六妾,世人大多笑笑,背后说上几句。换成女子这么做,会被辱作荡妇,即使丈夫去世再嫁,被看作不吉利、克夫,连亲戚朋友家的喜事都没有参加的资格,这一切她们只能默默忍受,何其无奈。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愿这些都成为历史,被新时代的飓风吹得无影无踪,更希望每个女子都能在阳光下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0 16:18 , Processed in 0.0586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