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天才”还是“有病”?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6-28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37年后的7月27日傍晚他朝自己开了一枪,29日因伤口感染去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痛苦永存。根据现在的诊断标准,梵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为了纪念他,将每年的3月30日,也就是梵高的诞辰日设立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以提升世人对此疾病的认识。
很多人将双相情感障碍称为“天才病”,认为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可能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而躁狂状态会使人充满激情,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有无限的精力和行动力。这些杰出人物是否确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或许无法考证,但无论如何也不该说是疾病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无异于是在淡化他们的痛苦,甚至于是在美化疾病,这会使得患者的被重视程度和全社会对疾病的关注程度减弱,造成非常不良的结果。
所以或许更应该说,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是他们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成就着自己。
双相情感障碍的双面人生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的心理障碍,在《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中,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而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当患者只有单纯的低落情绪或单纯的高涨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那么会被分别诊断为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而当患者在低落/高涨情绪发作之后本应进入缓解期,然而出现了于此前相反的高涨/低落情绪,这时则需要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就是这样,持续的循环的,在一段时间内经历如坐过山车一般的情绪感受,从极度高涨跌到极度低落,又从极度低落飙升至极度高涨。
高自杀率,高误诊,高漏诊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企图自杀的比率在20%-50%,远高于抑郁症的15%,几乎可以说是自杀企图和自杀率双高的一种精神障碍。我们关注抑郁患者的自杀情绪,往往是由于患者对人生毫无留恋,但抑郁的发作更多的是向内的投注,他们收回了对外界的注意力,特别是重度抑郁患者会丧失自杀的行动力,仅停留在念头上。而双相情感障碍在从抑郁/躁狂到躁狂/抑郁的反相情绪转换过程中,抑郁带来的对自我的否定,加上躁狂发作的行动力,使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这时实行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双相情感障碍常常会被误诊为单纯的抑郁发作。当有抑郁情绪或者抑郁发作时,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是有自知力的,也比较容易被身边人觉察到,有部分人会在自己或者亲朋的帮助下就医,而轻躁狂会带给人一种“活力感”,表现为自我感觉极度良好,有位作家说过:这种病能让人亢奋,想象力惊人,天马行空,自我膨胀,所以很易于创作......可以看出,躁狂确实激发过他们的创作,这也是许多创作家所“不舍”放弃的原因,一旦抑郁期过去,就会停止服药。此外,还会出现躁狂症状的加强,出现强攻击性行为,如抑制不住的购物欲望、爱冒险、性欲亢奋、以及极端的自我了断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抑郁是对焦虑的防御。
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病以抑郁发作为主。当全身心投入的客体不可避免的丧失后,靠着时间这把刀可以捱过的,被定义为哀伤,这是多数人面对丧失的正常情感反应,而当时间失去效能,意识层面的工作没有意义后,曾被投注出去又撤回的力比多无处可去,爆发为对自己的全面攻击,继而引起的对自己的否定、自责、攻击等情绪反应被定义为抑郁。
精神分析还有一种观点,焦虑是抑郁防御失败的结果。当抑郁对于丧失也失去效能的时候,焦虑引发的躁狂登上精神舞台,无处可去全面攻击自己的的力比多被重新激活,开始向外延展,表现为各种夸张和强烈的“极端”行为,呈现出与处境不符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认知,甚至导致最终的悲剧。
正确认识精神障碍

漏诊和误诊无疑会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淡化甚至美化双相情感障碍更是将他们推向无助和无望的境地,但这也绝对不代表着对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污名化。
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结构相当复杂,在所有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我们所以为的具有强社会功能丧失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反社会性人格等等“精神病”的占比都是很小的。之所以要有详尽的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其最终目的必然是对治疗的指导,所以最终的诊断一定不是结果,而是治疗和痊愈的开始,也因此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
特别是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病疚感,他们或许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确实哪里有不一样,不淡化和美化与不污名化同等重要,尊重每个人存活在世的方式,提供给他们对等的扶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这是心理工作的落脚点,因为他们此刻的现状或许是他们凭借自己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0 11:44 , Processed in 0.053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