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2

概念辨析 | “新闻反转”“反转新闻”“舆论反转”“舆情反 …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4-21 1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近年来,社会热点中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伴随着舆论反转的现象愈演愈烈。“反转新闻”“新闻反转”“舆论反转”“舆情反转”等词汇时常出现在学术论文、网络新闻、热点评论中。同学们时常混淆,学者对这些词汇也存在混用的现象。今天,小田心和大家一起来辨析一下。
“反转”的概念演变
在对“反转新闻”“新闻反转”“舆论反转”“舆情反转”进行辨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反转”的由来。
“反转”的由来是借鉴韩国的一档综艺节目《x-man》(韩国SBS电视台的经典综艺节目之一,2003年首播,刘在石、姜虎东、金钟国、HAHA曾担任MC),该节目中有一出短剧,因其剧情紧凑、结局与观众设想反差较大而取名“反转剧”。后来我国学者将其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将“新闻”“舆论”和“反转”巧妙结合来形容一些新闻事件的结果与观众前期的设想反差较大的新闻,或者是突发事件中网民对事件的评价,随着对真相的了解而出现评价的两极现象。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标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反转”现象研究始于 2010 年,“舆论逆转”出现 ;接下来三年,“反转”研究出现断层 ;2014年和 2015 年是其研究的升温期,相似的词汇增多,“舆论反转”出现的次数最多,“舆情反转”次之 ;2016 年之后,“反转新闻”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词,词频高居榜首。
虽然“反转”相关的词汇众多,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称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舆论的角度,着重于舆情的演变特点及规避之策,包括“舆论反转”“舆论反转剧”“舆情反转”等;一类是新闻事件的角度,从新闻事实出发,强调事件本身出乎意料的发展情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包括“逆转新闻”“反转新闻”“新闻反转”等。
所以,“舆论反转”和“舆情反转”是同一个层面上的词语,“新闻反转”和“反转新闻”是同一个层面上的词汇,相互之间混用比较常见,并未有学者对“舆论反转”和“舆情反转”进行过辨析,也未有学者对“新闻反转”和“反转新闻”进行过辨析。甚至,小田心在某C刊论文上看到,对同一个“反转”的表述中,学者前一句话使用了“舆情反转”一词,后一句话使用了“舆论反转”一词。
“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
“反转新闻”是对某类新闻事件性质的概括,而“舆论反转”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才出现的一种舆论现象,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作为重点辨析。
“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的概念
新闻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比如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在后期跟踪报道中出现与之前相反的“剧情”,甚至被披露为假新闻,出现反转。这类新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对新闻事件调查的深入,出现了新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一开始便是假新闻,在后期更多人介入后,发现根本就是假的。
舆论反转:是指公众意见随着焦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前后反转的现象。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情绪化地指向对立的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
“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出现的原因
舆论反转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情感纠缠和观念之争
第一,从舆论的主体来看,公众最显要的规定性就是“问题相关性”,即利益相关所及。在某些事件中,利益相关者看似不多,但该事件的“潜在利益相关者”或者说“潜在公众”的社会覆盖面则不可小觑,他们可能会推动舆论的发展走向。
第二,从舆论的客体,即问题的规定性来看,问题的冲突性和反常性更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和聚焦。所以,具备冲突性和反常性,可能会被反转的舆论更容易被人们关注到,更容易被求证核实,出现反转。
新闻反转出现的原因:
第一,由于惯性思维,就社会问题的主观投射。比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一名女司机在逆行车辆旁边哭泣,网民看到照片就认为公交车坠江是女司机造成的。事后证明,其实是公交车冲破隔离带撞到了女司机的车。之所以有这样的反转,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中“女司机”这一标签在一些人头脑中的主观投射。
第二,基于碎片化信息,就热点问题急于表达。比如2018年11月“80后白发书记”事件,云南楚雄新提拔的80后干部李忠凯,因任免照片上花白的头发与实际年龄反差巨大,引发网民对“年龄造假”等方面的质疑。当天新闻反转,楚雄州政府新闻办发布声明,该干部信息属实。
第三,为博取流量,虚构新闻。在后真相时代,媒体追求流量变现,皆以眼球经济为指挥棒,不仅自媒体会用偏激的叙述和惊爆的标题来制造热点和舆论,传统媒体也不能免俗,有些反转新闻还是由传统媒体首发的。
“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的关系
第一,“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
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即新闻媒体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的报道呈现出由假向真或由真向假的一次或多次转折的传播过程,而线上和线下舆论矛头指向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有两种情形 :一是传统媒体首发关乎大众“痛痒”的新闻报道且大众对此所知甚少;二是网络媒体首曝某个社会敏感事件,但公众舆论由于种种限制无法还原事实真相或妥善处置。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新闻媒体基于所具有的资源、人脉、公信力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能够以一种强势介入的力量引导大众的态度随之“步调一致”。但是如果媒体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事实证据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抢发报道就会出现“新闻反转”,从而导致“舆论反转”。
第二,“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是指某个事件或现象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后,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随着舆论意见指向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时,大众像“墙头草”般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那么当“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时,大众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凭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惩恶扬善,反推新闻媒体更正报道内容,网民反向推动着媒体报道的方向和重点。
“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是公民维权意识觉醒和话语表达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舆论反转”都能发挥反推“新闻反转”的积极作用,也有很多居心叵测者故意散播某些谣言混淆大众和媒体的视听,从而误导新闻反转,起到消极的反推作用。
第三,两者共同导演“反转剧”
无论是“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都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反转剧”的上映都是媒体和公众共同“导演”的结果
“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的区别
第一,舆论反转与新闻反转的角度不同
舆论反转是从舆论的角度,着重于关注舆情的演变特点及规避之策。新闻反转是从新闻事件的角度,从新闻事实出发,强调事件本身出乎意料的发展情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第二,舆论反转的范围大于新闻反转
新闻反转是一个事实真相逐渐呈现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的新闻热议,会随着新闻事实的澄清反转很快偃旗息鼓。舆论反转是就公众态度而言的,相较于新闻内容失实基础上发生的新闻反转,舆论反转的范围更广,一些并不是由媒体报道失实而引起的公众态度反转现象,也可以称之为舆论反转现象。有时一个反转事件,有新闻反转的成分,但如果其中更多裹挟着公众意见的对立、胶着和裂变,那么更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舆论反转。
第三,舆论反转的影响超过新闻反转
新闻反转的负面性在于,由于新闻事实未及时登场,虚假信息甚嚣尘上,容易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伤害,甚或造成社会信任丧失和社会舆论环境紊乱。舆论反转是情绪的反转,其影响远超过新闻事件本身的反转。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往往具有现实矛盾冲突性,客观上新媒体社交具有即时、裂变的传播特征,加之公众非理性情绪涌向网络空间,群体极化会加大舆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舆论反转”与“舆情反转”
虽然没有学者进行过辨析,也经常存在混用的情况。但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准确的使用这几个词,小田心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舆论”和“舆情”出发对“舆论反转”与“舆情反转”进行区分。
舆论与舆情的区别有:
第一,主体差异,前者可是民众也可是官方,后者指民众;
第二,内容差异,前者重论,是一种行为活动,后者重情况、状况,是一种客观状况;
第三,形态差异,前者是公开的意见表达,后者并非都是公开的意见表达。
“新闻反转”与“反转新闻”
这二者也经常存在混用的情况。小田心认为,新闻反转侧重“反转”这个状态,强调新闻前后变化的过程;而反转新闻侧重“新闻”本身,强调新闻失实这个性质
以上部分内容为小田心个人思考,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讨论。

参考文献
舆论反转的成因及治理——通过新闻反转的对比分析,韩运荣
浅谈“舆论反转”中的媒体责任,胡波
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基于“反转”研究文献对两者关系的分析,苏长青
“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李斌,陈勃
“舆论反转”之概念辨析,胡李阳
舆论反转研究的文献综述,唐晶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4-21 10: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的区别:舆论反转范围大于新闻反转,舆论反转影响大于新闻反转没理解,求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21 1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没明白你的题目的意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1 05:59 , Processed in 0.0573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