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老北京的东晓市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2-14 1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面介绍过老北京时期的小市和鬼市,下面就再根据高凤山老、陈德光老的回忆来谈谈老北京的东晓市。
北京的东晓市源起何时,现无可考;但东晓市在清代时已经形成是没有疑问的。清乾隆年间久居北京的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载:“东晓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清人笔记中的名人轶事也有与东晓市有关的文字。如清代梁章矩著《归田琐记》卷六的“纪文达师”一条中,就转引《芝音阁杂记》中记述纪晓岚与东晓市有关的一则轶事。
说纪晓岚好吸旱烟,他有一个特制的大铜烟袋锅,装满了一袋旱烟,纪能自他家(按:纪住西珠市口虎坊桥路北,寓名阅微草堂,即今晋阳饭庄附近)至圆明园吸个来回。此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想见他的铜烟锅之大。一天,纪晓岚的这个大铜烟袋锅丢了,家里的人都为他惋惜,但纪晓岚说:“不必忧虑,明天清晨去东晓市可以把我这原物买回来!”翌日,家人去东晓市,果然见有人出卖这个铜烟袋锅,遂以很少的钱买回。
东晓市于清代时在崇文门外药王庙迤西,半壁街南。民国后,那里的空地陆续盖起了房屋,东晓市才逐渐东移。北京解放前,东晓市已移至西临红桥、东大地,东至葱店街,北至沙土山、西唐洗泊街,南至法华寺、东四块玉街一带,占地约有四五条里许长的胡同。胡同内两旁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不过三五尺,摊与摊相连,毫无间隔,中间剩下的走道相当狭窄。每逢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谁也顾不得道窄拥挤。
东晓市上的摊贩,多是白天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打鼓儿的”;买货的人叫“跑晓市的”,大多数是各行各业的行贩,他们手提一盏马灯(铁制带提梁的煤油灯),在地摊前照来照去,搜购着各自需要的旧什物,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回去加工整理制成商品出售。所以说,东晓市既是个旧货销售市场,又是各种行贩搜购原材料或商品的货源地。
北京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打鼓儿的”,向来分为夹包打硬鼓儿和挑大筐打软鼓儿两种。打硬鼓儿的穿长衫,夹个布包,布包里装着本金、试金石、戥子等物。打硬鼓儿的本钱较多,专串阔家门,收买金银首饰、细软皮货、硬木家具、翡翠钻石、古玩玉器、书画法帖等贵重物品。挑大筐打软鼓儿的穿短衣,他们的本钱很少,走街串巷,收购一般居民的废旧物品,诸如碎铜烂铁、棉絮铺陈、废报烂纸、估衣破鞋、瓶罐玻璃等物。这两种打鼓儿的,把白天下街买来的什物在家稍加整理,后半夜就拿到东晓市上去卖,因而成为市上的主要摊販。
打硬鼓儿的,专门去北京内城区旧官宦府邸、富户豪绅之家所在之地。他们打的所谓硬鼓儿,小如一块银元,鼓心儿很小,犹如酒瓶子口一般,但用一根细藤条敲打,其声音能透过三层深宅大院,使深居内室的房主人听到。潦倒的官宦绅富之家,一时急着用钱,想卖几件东西,但又顾及身价面子,不好意思拿到市面上卖,就把门外打硬鼓儿的唤进内宅,在家里交易。特别是那些破落户子弟,对祖遗的细软什物,不知价之所值,加上急等着用钱,往往是给钱就实,因而能使打硬鼓儿的获利甚多。有句俗话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即指打硬鼓儿的买到了“俏”货,因为“俏”货不会天天买到,但若买到一宗,就够半年的“嚼谷”呢。
打软鼓儿的,多串北京内外城的贫民区。他们打的所谓软鼓儿,也如硬鼓儿一般大小,只是鼓心儿略大些,其声不如硬鼓儿声音清脆,所以打软鼓儿的还得沿街吆喝:“有破烂的我买!”“有碎铜烂铁我买!”打软鼓儿的整天吆喝得力竭声嘶,即使买满了两筐货,到东晓市上也卖不出几个钱。因为,贫苦之家难得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弃之可惜,沦为废旧物品出售的,只有破鞋烂袜子、烂铁碎玻璃而已。所以,打软鼓儿的在民国初期,都在大筐里装几包火柴,或装点肥头子,用以易物。故打软鼓儿的又称“换取灯的”或“换肥头子儿的”。
打鼓儿的这一行,没有同业公会组织,也无师无徒,是各干各的。有时赶上“抄家货”,就几个同伙合购,卖后按本分利,事罢而散。
旧物交易古已有之,但“打鼓儿的”这一行的兴起,则是近代的事。据民国年间操“打鼓儿”业的老人们谈,干“打鼓儿的”这行的出自两种人:一种是城市贫民。他们做工匠不会手艺,做买卖又没有本钱,生活无着,家中的破旧什物不是送进了当铺,就是拿到小市上卖了。久而久之,他们感到买卖破烂儿也能赚钱糊口。这营生既不需要多少本钱,又用不着多么复杂的手艺,遂“使会”(旧社会民间借贷的一种自愿结合的组织。即:每人出本金若干,各写条子标明自己若用大家的本金付利息多少,谁标明付的利息大,全部本金就先归谁借用)借钱,干起打鼓儿的这一行了。另一种人是破落户的子弟。他们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在败落的生活中,感到买卖旧什物也有利可得,又不怎么费力,又由于他们对古玩玉器等贵重物品识多见广,遂拉下脸来,也下街干起打鼓儿的这行。
打鼓儿的各自有“道”(“道”是行话,指专跑的几条街巷)。这种“道”不是谁给划定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某个打鼓儿的跑这几条街巷跑熟了,这几条街巷住的居民都熟悉了他,卖东西就专等他来,别的打鼓儿的来了不肯卖,怕吃亏。这样日久天长,这几条街巷就成了他的“道”了。有“道”可以各吃一方,使打鼓儿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地盘,谁也抢不去谁的买卖。
打鼓儿的虽然没有同业组织,但有同行聚会地点。打鼓儿的聚会地点,行话叫“攒儿上”。“攒儿上”大多设在茶馆。“攒儿上”是一些打鼓儿的自由结合、相约而定的。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可以打尖歇脚,作为休息地点。因为打鼓儿的整天跑腿,所以同行人就相约选适当的茶馆聚会,花费无几,可以喝上两碗热茶,歇歇脚,再去串街营业。②可以在“攒儿上”交流情况,商量协作。打鼓儿的都没有多少本钱,遇上一宗比较值钱的买卖,自己钱不够买不起时,就到“攒儿上”找同行凑钱,把货物买到手再卖出后,盈利按所摊成本分成。③个人出去买货,遇有不太懂眼的东西,怕买“打了眼”(即上当),就到“攒儿上”找懂眼的同行请教,或转让懂眼的同行去买,自已稍分些好处。
有些行贩怕在东晓市买不到“俏”货,就捷足先登,抢先赶到“攒儿上”抢收打鼓儿的当天刚买到手的货物。这就又形成了一种专门跑“攒儿上”的行贩,名叫“跑攒儿的”。跑攒儿的都是各行各业里手,他们有经验、有眼力,能识成色、辨真伪。有的跑“攒儿上”专门收买文玩书画,对古董的年代彩釉、书画的版本题识甚有研究;有的专门收购珠宝玉器,无论坯料成物,深知成色好坏;有的专门收买硬木家具,对雕饰、木质无不明晰。这种跑攒儿的行贩,是专门“吃”打鼓儿的中间商贩,任凭打鼓儿的“躺着”要价(指诈着胆子蒙着要大价钱),也要不出他们的手心去。而且,跑攒儿的还以蒙骗手段进行骗买:“你买来的这副手镯哪是玉的,是玉根子的。你买‘打眼’了!你多少钱买的?两块钱!我给你个本钱,我带手给你卖出去吧!不然,你要放在东晓市,三年也卖不出去,谁花钱买石头呀1”打鼓儿的听跑攒儿的这么一说,心里作难,真要是石头的,两块钱的本儿就白垫了,狠一狠心,把本儿捞回来卖了吧,只当这号买卖没做。可这副镯子确是真玉的。跑攒儿的就用这种花言巧语买来获得暴利。
最使打鼓儿的叫苦不迭的,是旧社会警察局的侦缉队和地面上的警察“敲竹杠”、“炸酱”(指白拿东西)和“要说儿”(指要钱)。
解放前,警察局的侦缉队和地面上的警察,敲诈勒索打鼓儿的是家常便饭。东晓市在崇文门外,内城许多打鼓儿的要到东晓市卖货,必须经过崇文门,外城许多打鼓儿的,也常进崇文门去买货。崇文门洞月墙处,过去有不少警察,经常讹诈过往的打鼓儿的。他们顺手抻出打鼓儿的货筐里的货物,以稽查为名,动不动就说这是买的赃物,翻脸就让打鼓儿的去找卖主同去警察局打官司。打鼓儿的遇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警察是“要说儿”了,只得忍痛破费;否则就真给你带到警察局侦缉队去,硬赖你买的是赃物。俗话说:“有错抓的,没有错放的!”进警察局容易出来可就难啦,挨打、给钱、对保,才能了事。打鼓儿的遇上冤枉官司,哪家店铺肯给对保呢?但旧社会里有一种人专门干对保营生,即使是抢劫犯,他也敢给对保,只要肯多出钱。这种专干对保营生的人,多数跟警察有勾结,而让对保说不定就是警察耍的花招儿。打鼓儿的即使花钱对来保,替察局和侦缉队要愣说保是假的,岂不是白花了钱还得受罪?尤其那些挑大筐打软鼓儿的,每天赚钱无几,可过关卡、受盘剥倒不少。致使他们长年吃窝头、啃“棺材板”(大片的腌萝卜),死后要跟同行凑“官吊”(指同行的公益捐款)葬埋。
跑小市的有各种商贩,涉及到五行八作,非常复杂。现择要列举几种如下:
收购金银首饰、古玩玉器、书画法帖的
这类行贩又各收专项,并不串行。这类行贩在跑小市的人中算是比较高级的了,因为他们不仅要有较多的本钱,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眼力要敏锐,收购经验要丰富。东晓市上的货物,大量的是不甚值钱的破烂货,珍贵的古玩玉器、书画法帖和值钱的金银首饰,犹如沙里之金,毕竟是极少的,但偶有珍品也可能当作不值钱的破烂卖;另一方面,也常有以假充真来蒙人的。由于有这些情况,因此这类行贩都必须有眼力识货色;否则不是把“俏”货漏掉,就是买“打了眼”。买“打了眼”不但在经济上受损失,而且在同行中也有失名誉。所以,这类行贩都精如猎手,人人想猎奇又都怕野兽伤身,在东晓市上寻珍觅宝,无不兢兢业业、提心吊胆。
“挂货屋子”收购旧货
“挂货屋子”是一种商店的别名,正名叫挂货铺,多开设在前门大街珠市口迤南。挂货屋子所卖的商品,诸如清代官吏穿旧了的朝服、马褂、顶珠、翎子及旧戏衣、旧铜水烟袋、鼻烟壶、马靴、帽镜、食盒、盖碗、盆景、硬木雕漆镜支(盛妇女梳头用具的带镜盒子)、铜笔架、砚台、旧印石、蛐蛐罐、蝈蝈葫芦等等。这类商品,次于文玩古董,又比一般日用旧物高级,多为中等人家买去,外籍人也常当古玩购买。这种挂货屋子陈列商品,能挂的都挂在四壁,五光十色,象个杂七杂八的展览会。这种挂货屋子的货源之一,即来自东晓市。挂货屋子从东晓市选购来的旧货,稍加修理装饰,即当商品出售。
“低头斋”收购旧鞋
民国后至解放前,北京街头有许多旧鞋摊,摊上一摆就是百儿八十双,皮鞋、布鞋、男鞋、女鞋、小孩鞋、缠足鞋什么都有,花色繁多,尺码齐全。这些旧鞋摊,绰号叫“低头斋”,又叫“一竿挑”。因为顾客要买鞋就得蹲下身子低头试穿,远处的够不着,卖主就用根竹竿给挑过来,所以才留下这两个绰号。“低头斋”从东晓市上收买旧鞋,有时是论斤称,花钱不多,买回来刷洗整理一番,该缝绽的缝绽,该钉掌的钉掌,该上色的上色,整旧如新,然后作商品卖。贫苦人买不起鞋店里的新鞋,就到“低头斋”旧鞋摊上买旧鞋。所以“低头斋”的生意有时候也不错,因而成了东晓市收购专项的一种行贩。
卖估衣的收购旧成衣
东晓市上出售的旧成衣,上有细软皮货、绸缎衣裤,下至汗衫裤衩、坎肩套裤,举凡还没有沦为破烂铺陈的,大多由卖估衣的行贩收购去。他们从东晓市上买回国成衣,分别整理,有的洗净染色,有的拼凑缝补,有的甚而用浆糊给粘粘贴贴,然后拿到估衣市或在街头摆摊出卖。
卖“老虎”货的也来趸货
“老虎”货,指的是货不真、价不实,谁买了谁受骗上当的物品。民国期间至解放前,北京的街头巷尾常有卖“老虎”货的。如有的提着一双皮鞋,有的托着一件马褂,有的举着一副眼镜,在街上兜售,你若出于好奇多看了他一眼,他能把你揪住,非让你买不可。说那马褂多么多么好;那眼镜是水晶的。看那双皮鞋,擦得倒也乌黑发亮,可你就是别买,若贪图便宜买回来,穿不了两回准坏,因为那鞋的鞋底早已磨穿,是用草板纸粘补后涂了色料。那马褂呢?买回来可别过水,一洗就显出来到处都有虫蛀的窟窿眼儿,原来也是用浆糊粘补后上了色,使你看不出破绽来。做这种坑骗人买卖、卖“老虎”货的,也到东晓市上找货源。
家具店购买木器家具
在东晓市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木器家具出售,如躺箱、立柜、条案、八仙桌、茶几、板凳、炕几。这些旧式家具,质料好坏不等,好的真有硬木雕花、榆木擦漆的,坏的则是一般杂木虫蛀糟朽。这些木器家具,家具店有人专门收买,整旧如新,然后卖给用户。
各种手工作坊搜寻原材料
北京过去的手工业作坊制做的手工艺品,有的是用废旧物资为原材料,所以也来东晓市搜寻可用的原料。如铜铺来买碎铜,回去化铜打铜盆、铜勺,铁铺来搜购旧铁条、罐头盒,回去打铁通条、焊小水汆;袼褙厂子来买破铺陈、碎布片,回去打格褙做布鞋底;板铺来买包装箱,回去拆木板钉铺板;砖瓦铺来收购破麻包片、烂麻绳,回去剁麻刀。至于那些担担挑挑、修旧利废的下街手工工匠,在东晓市购买原材料的,更是无法列举了。
跑小市的跟打鼓儿的一样,讲究眼高手快,眼高才能识货,手快才能抢购到手。旧社会里有句俗话:“同行是冤家。”因而在东晓市上交易从不让人,总是你抢我夺,先下手为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2 05:13 , Processed in 0.0724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