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信息理论 (feelings-as-information theory) 是由诺伯特·施瓦茨(Norbert Schwarz)和杰拉尔·L. 克洛尔 (Gerald L. Clore) 在 1983 年提出的心境信息理论 (mood-as-information theory) 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最初是为了说明快乐和悲伤的心境如何影响评价性判断而建立的, 后来提出者发现, 心境信息理论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情感, 因此将模型扩展到了心境以外的感受。施瓦茨教授及其同事一直致力于该理论的研究。情感信息理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全面描述情感和思维相互作用的模型。
情感信息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核心观点
情感信息理论将人的各种主观感受 [包括心境 (moods)、情绪 (emotions)、 元认知感受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 和肢体感觉(bodily sensations)] 概念化, 探讨这些感受在人类判断中所起的作用。该理论假设人们倾向于将自身感受作为影响后续判断的信息来源, 不同的感受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
相关研究始于 Schwarz and Clore (1983) 的两个实验, 分别验证了不同心境对个体判断产生的影响, 以及归因操作(即当心境被归因于不相关的来源时, 心境效应被削弱)对个体心境和判断产生的影响。在实验一中, 首先要求被试回忆并生 动地描述一件快乐或悲伤的事情, 以此诱发其相应的心境; 随后将被试带人一个空旷的小房间进行归因操作(通过实施干预, 这个房间分别使被试感受到 “抑郁” 或 “兴高采烈” );然后再次要求被试描述一件快乐或悲伤的事情来诱发他们的心境, 以此将归因操作与心境诱导相结合 (Schwarz and Clore, 2003)。实验一以对生活满 意度的判断为因变量。结果表明, 首先, 相较于悲伤的心境, 快乐心境下的被试会报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其次, 悲伤的心境更容易受到心境诱导的影响, 当被试受到诱导将他们目前的心境感受归因于房间产生的影响时, 回忆引发的悲伤心境所产 生的负面影响就被消除, 因为悲伤的心境需要更多的解释。在实验二中, 利用阳光和阴雨天气作为心境诱导 (Schwarz and Clore, 1983), 结果表明, 被试在阳光明媚时比阴雨天时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然而, 当实验者假装从外地打电话来询问被试居住地的天气时 (归因操作), 恶劣天气的负面影响就消除了。而这种削弱效应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条件下没有发生, 这再次表明悲伤的心境比快乐的心境需要更多 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 Schwarz and Clore 提出了关于情感信息模型的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 人们会将自身的感受作为信息的来源, 不同类型的感受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具体而言, Frijda (1988) 提出, 情绪源于个体对 某种目标持续、内隐的评估, 具有可识别的指向(即关于什么而产生的情 绪), 会急剧地上升, 且持续时间有限。情绪的存在是为了传递某种信号, 例如, 愤怒是对由另一个个体引起的损失或缺乏奖励的回应; 当无法找到归属 对象时, 这一损失就会导致悲伤。因此, 愤怒和悲伤都告诉我们有关损失的信息, 但致使两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导致的判断也不相同 (Keltner et al., 1993)。与情绪不同, 心境往往缺乏清晰的指向, 可能会逐渐出现, 持续很长时间, 而且通常强度较低(Morris, 1989)。因此, 心境比情绪更加分散, 主要传达缺乏明确指向的普通价态信息。例如,我们会对某件事情感到“愤怒” (情绪), 也会因此感到“郁闷” (心境)。认知感受主要提供个人知识状态的 信息, 如惊喜、无聊或熟悉感 (Ortony et al., 1990)。认知感受对判断所起到 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认知活动的难易程度。由于多种因素, 认知感受可能是容易的或困难的, 容易的认知感受过程往往较为愉快(Winkielman and Cacioppo, 2001 ), 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可以作为判断的基础(Winkielman et al., 2003)。肢 体感觉主要告诉我们关于生物体的物理状态, 包括饥饿, 疼痛和生理唤醒等。 肢体感觉提供的信息与情绪和认知感受的影响相似。例如, 波眉(颧骨收缩) 表达了努力的感觉, 这与困难的认知感受对判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相似(Sanna et al., 2002; Stepper and Strack, 1993)。
第二, 特定情感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个体对当前判断目标的感知信息价值。由判断目标 (Bodenhausen, 1993)引发的某种情感, 会为个体提供如何对判断目标做出回应的有效信息。例如, 看到小丽会引发小明的积极情感, 这会使小明在对小丽进行判断时考虑到这种积极情感。然而, 当把这种情感归因于其他来源时, 就会提供(潜在的)误导性信息。例如, 当小明将他对小丽的积极情感归因于天气(偶然的来源)而不是小丽本身时, 这种积极情感对于小明对小丽随后所做出 判断的信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相反, 当人们感知到的其他来源的情感与对判断目标的感知相反时, 例如天气不好, 但对小丽的感觉良好, 这时对目标对象的感知信息价值就会增加。此外, 变化的情感比稳定状态的情感更具信息性。
第三,当情感被用作信息来源时,其作用规则与其他任何信息的作用规则相同。首先, 只有当情感的信息价值没有受到质疑时, 情感才可以作为信息的来源 (Schwarz and Clore, 1983)。其次, 情感的影响会随着他们对目标判断的感知关联 度的增加而增加。例如, 当人们为自己而非他人做出决定时, 情感的影响会更大。 再次, 当其他相关投人(专业知识、技能等)越容易获得时, 情感的影响越小。 例如, 当人们在某个判断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时 (Ottati and Isbell, 1996; Sedikides, 1995), 他们就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的情感。从次, 与任何其他容易获得 的信息情况一样, 在处理能力低或动机水平低的条件下 (Greifeneder and Bless, 2007; Siemer and Reisenzein, 1998), 情感的影响更为明显。最后, 情感与其他信息 一样, 它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 情感会影响人们的信息处理风格。当情感传递的是“有问题”的信号 时, 个体会表现出一种分析性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风格; 当情感传递出“良 性” 的信号时, 个体则会表现出一种总体性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风格。
二、情感对判断和处理风格的影响
Schwarz 和 Clore 等分别从心境、情绪和元认知体验三方面讨论了情感对个体 判断和处理风格的影响 (Clore et al., 1994; Schwarz and Clore, 2007)。
1. 情感对判断的影响
心境。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 相较于悲伤的心境, 快乐的心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导致更积极的判断。但是,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 心境也会导致与心境不一致的判断。
首先, 削弱效应会导致与心境不一致的判断。例如, 小明正在评估应聘者小丽, 并且意识到之前的某些事情导致他现在有消极的情绪。但是这种消极的情绪可能只有一部分是由之前的事情导致的, 而另一部分则是由 他对小丽的评价造成的。如果小明完全贬低这种消极的情绪, 则可能会对候选人小丽产生不客观的评价。
其次,当存在极端的标准时, 心境诱发的事件可以在对相关目标进行评估时引起对比效应。例如, 在先前的实验中, Schwarz et al. (1987) 发现, 相较于在不愉快的房间被诱发消极的情绪, 当被试在愉快的房间被诱发积极的情绪时,会报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 当他们重复试验, 以住房满意度为因变量时, 结果发现, 当被试在不愉快的房间被诱发消极的情绪时, 也会报告较高的住房满意度。可能是因为即使是一般的宿舍房间, 与令人不愉快的房间相比也很奢侈。
最后, 与当前心境相比, 判断的目标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期待。例如, Martin et al.(1997)观察到, 实验中快乐心境的被试对悲伤的故事进行评价时, 其喜欢程度不如悲伤心境的被试, 这可能是因为快乐心境的存在, 使得悲伤的故事达不到使目标对象感到悲伤的目的, 导致他们断定这是一个无聊的悲伤故事。
情绪。特定情绪反映个体对特定事件或特定对象的评价(Ellsworth and Scherer, 2003; Ortony et al., 1990), 其信息价值与普遍心境的信息价值不同。情绪反映评估来源的情况 (Keltner et al.,1993),经历一种情绪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套特定的评估标准。例如,对某人感到“愤怒”明确告诉我们“他做错了”。因 此, 情绪提供的是实际信息, 而非仅仅传播消极情绪。
元认知体验。强调人类的判断并不总是基于可获得的陈述性信息, 主观的可获得的经历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来源(Schwarz, 1998)。例如, 根据判断驱动模型, 当我们能够回想出自己越多的自信行为时,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自信 的。然而, 要回想出很多自信的例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 只有当回忆比较 容易时, 判断才会与回忆内容所传达的含义一致; 当回忆比较困难时, 判断就会与 回忆内容所传达的含义相反。因此, 与普通假设相反, 当人们回忆出较少的而非很 多的自信行为例子后, 会认为自己更加自信 (Schwarz etal., 1991)。同样地, 当元认 知体验的信息价值被错误的归因操作破坏时, 主观经历的这种影响就会被消除。例如, 当人们意识到回忆很困难只是因为他们的分心(归因)时, 为了形成对自己自 信行为的判断, 他们会努力回忆更多的例子, 此时, 当人们回忆出较多的而非很少的自信行为例子后, 会认为自己更加自信 (Schwarz et al., 1991)。
2. 情感对处理风格的影响
Schwarz (1990) 提出了两个命题来解释心境诱导对处理风格差异的影响机制。 第一, 情感会告知我们当前情况的性质。一般说来, 积极情感表明当前状况是 “良性的”, 消极情感表明当前状况是 “有问题的”。第二, 我们通过调整思维过程来 满足情感所传递的处理心理状况的需求。由此导致在快乐和悲伤的情感下出现不 同的处理策略。传达“良性”状况的快乐情感表明需要较少的继续努力, 进而形 成自上而下的处理风格, 这种风格更依赖于一般知识结构, 并且伴随着较少的注意力集中和较高的娱乐性。传达“有问题的”状况的悲伤情感会促使个体采用一 种分析性的、自下而上的处理风格, 并且关注于细节以及伴有较少的娱乐性。
情感信息理论解决了在判断和处理事件过程中情感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提出情感(包括心境、情绪和元认知体验)可以作为信息来源为事件或者目标的判断与处理提供依据。情感对判断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回答“我对此有什么感觉? ”的启发式问题上, 对处理风格的影响则可以追溯到情感所提供的关于当前所处状况 是“问题性”还是“良性”的特征上。最重要的是, 情感作为信息来源的应用 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领域, 而是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个人的生活质量 (Schwarz and Clore, 1983) 到消费的商品 (Isen et al., 1978), 再到日常风险 (Johnson and Tversky, 1983) 情境中都有所体现。例如, 股票投资的风险很高, 但当人们处于积极的心境时, 依然会做出一个更加乐观的评估。Hirshleifer and Shumway(2003)的研究观察到, 26 个国家的天气对其股票市场的回报会产生影响, 当一个国家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所在城市阳光明媚时, 该股票市场更有可能出 现上涨行情。由此而言, 情感是我们思考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影响力表现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对管理者的启示
情感信息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为解释情感与员工工作行为的关系提供独特的视角。例如, 在关于情感与员工创造性绩效的关系研究中, 情感信息理 论帮助解释了积极情感阻碍创造性绩效及消极情感促进创造性绩效的情况。当个体投人一项创造性任务时, 一般会依据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当前任务进行评价, 从而确定后续的努力程度。Schwarz(1990)认为, 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都具有信号 功能, 在个体面临创造性任务时会引发不同的处理策略。具体来说, 积极情感发出的信号是 “满意的” “放松的”, 表示一种幸福的状态, 唤起了一种轻松、有趣的任务方式, 进而为个体提供了任务目标进展良好的信号, 往往暗示不需要付出 更多的努力; 而消极情感发出的信号是 “有问题的”“有疑问的”, 唤起了一种危险或困扰的任务方式, 推动人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往往暗示个体需要投人更 多的努力来达成这项任务。因此, 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的个体往往会对环境进行细致的评价(Schwarz et al., 1991), 进而使用系统的、细致的、关注细节的处理风格, 将注意力聚集于当前任务, 在系统性或分析性的问题解决任务中表现更好。 综上, 情感信息理论意味着相较于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更能促进个体的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 情感信息理论只是众多情感理论中的一种, 它无法解释积极情感促进、消极情感阻碍员工创造力的情况, 因此不能对情感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全面整合。另外, 该理论对其他工作场所中行为的应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对情感和创造力的关系研究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管理者应该把握情感信息理论的核心, 结合员工自身特点以及环境因素, 对 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