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艺术概论第一章 第二节 情感

[复制链接]

4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1 19: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是包含情感的,这里的“艺术”一词是指所有的艺术现象,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甚至是艺术的学习等。艺术包含情感,我们也可称之为艺术的情感性。艺术情感性用一句话表述出来: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的一个本质的特征。艺术的情感性是相比较于哲学、法律、科学而言的,哲学、法律、科学一般不表露或者甚少表露情感。艺术相比较来说,比哲学、法律、科学所传达的人类情感,不论是情感的种类(人类的一切情感都能表现),还是情感的深度浅度及细微度,艺术都是非常擅长的。哪怕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艺术都能表现。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耐人寻味。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往往是因为触动了某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乡、爱国等)而引起创作冲动,在创作的作品之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表达汪伦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表达他坚贞不渝的气节,我们这里仅仅拿诗歌举例,实际上,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任何一个单独的艺术作品,美术、文学、音乐、戏剧、戏曲、电视电影、园林建筑都包含着情感,只是有的情感表现明显,有的相对含蓄罢了。
艺术欣赏的过程之中,也是有情感的作用在里面的,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欣赏艺术的情感经验,或是捧腹大笑,或是黯然神伤。艺术史上记载的艺术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情感充盈的例子比较多,普通欣赏者记叙的比较少。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他听琵琶曲的感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综上,情感在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欣赏过程之中,是存在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情感到底在创作和欣赏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情感往往是推动着艺术创作的产生,推动着艺术创作的过程。情感在欣赏中,往往是连接着整个欣赏的过程,包括欣赏前的注意,欣赏中的认知和欣赏后的反思,往往是因为情感的深入,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才会更加深入。从情感的角度上来说,一个儿童兴致勃勃的绘画,可能要比达芬奇刚学画画的时候,每天临摹鸡蛋的画作还要好。因为达芬奇对鸡蛋的临摹,并不是因为他喜欢鸡蛋,或者对鸡蛋有什么情感特殊的情感,而只是为了练习线条、造型、色彩等绘画的技术。
关于艺术情感,我们还可以更深一步分析。艺术中的情感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认为艺术中的情感往往都是来源于现实中的情感,艺术中所表达的爱情、亲情、友情、离别之情都是来源于现实中的情感,但是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经过美化的,经过加工的,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更具有代表性的情感。比如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是一种更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感动更多人(普遍性)的母爱的情感。
艺术可以通过一个绘画、雕塑或者是故事来表现母爱,这种母爱会更强烈,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鲜明的特点,会感动更多的人,会让欣赏者从作品中的母爱而联想到现实中的母亲。现实生活中的母爱往往是更私人的、更个人的、更具体的,甚至可能会具体到某一个细节、某一件事情,这些这些情感完全是私人的,可能不会具有这么强烈的感染性、代表性、普遍性,而艺术中的情感往往更具有普遍性,虽然也是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形象来表现,但是它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所以艺术中的情感和现实中的情感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它源于现实情感同时高于现实情感,比现实中的情感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会觉得他更加凝练。
但是我们要能够认识到,欣赏者也是带有一个艺术的、审美的“眼镜”,去看待艺术作品中的情感的,所以欣赏者产生的情感共鸣,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情感。
为什么一定要把艺术情感和现实情感的区别讲清楚呢?是因为在艺术理论中有一个现象叫做共鸣现象,共鸣现象是指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着想,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就像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是有一种欣赏现象比较特殊,如观看《白毛女》演出的观众,冲上台把扮演地主恶霸黄世仁的演员臭揍一顿,如俞二娘读《牡丹亭》[1]郁郁而死,这也是一种共鸣现象。我们一方面会觉得这种欣赏是动了真感情,另外一方面又会觉得这种欣赏有点可笑,就是因为艺术中的情感和现实中的情感还是有区别的。
有一个概念叫做审美距离,也就是说当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是没有利益的勾连,也就是利益不相关的时候,才能够对一件艺术作品进行真正的审美欣赏,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女主角琼花受到了南霸天的毒打,这个鞭子不是抽在我们欣赏者的身上,而是“抽”在演员的身上,欣赏者所能感觉到的情感如“同情”“愤怒”,是带着“审美的眼镜”所得来的,而不是真正被鞭打所带来的疼痛和愤怒。当然,如果欣赏者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所遭遇的压迫,会使欣赏者从艺术欣赏中所获得的情感更加强烈、更加放大,以至于引起共鸣。
所有的艺术欣赏都是如此,欣赏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情感,都会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发生相互的连接,就是因为艺术中的情感是源于生活的。我们每一个人,谁没有经历过分别呢?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能够打动我们,我们每一个人谁没有自己的母亲呢?所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够让我们铭记。


<hr/>[1]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里:“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5-10 21:49 , Processed in 0.053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